在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上海港,配载一艘船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过去大约需要4小时,如今只要5分钟左右。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港口数字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也为企业提质增效注入了澎湃动能。
在山东省曹县,这里有全省1/7的“淘宝镇”和1/4的“淘宝村”,借助直播电商的风口,汉服和木制品产业强势崛起,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近年来,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这为新征程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吹响了奋进号角。
从数实融合到实数融合
记者对比发现,关于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提法,《决定》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略有不同,由此前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转变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把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两个词表述的次序作了调整。
“相关表述的变化,既与‘数实融合’的地位提升相适应,也预示着实体经济需要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去拥抱融合,更主动与数字经济相适应。”在第8期“习近平经济思想青年学思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青年干部祝鹏飞表示,从政策脉络来看,“实数融合”的地位持续提升、表述不断演进、举措不断细化。
2020年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实融合”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数实融合”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实数融合”放到了新型工业化、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等内容的统领位置,其政策地位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南京大学江苏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巫强看来,无论是“数实融合”还是“实数融合”,都强调在新型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渗透和促进,承认两者之间存在深度融合的自然趋势。数字经济以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实体经济则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市场。两者的深度融合,既包括数字经济向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包括实体经济向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都能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兵说,《决定》强调“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表明了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石,数字经济须赋能实体经济,而非“脱实向虚”,两者融合发展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的确,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加快创新突破,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大幅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经过多年蓬勃发展,总量超过5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其中产业数字化占比80%以上。7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2.6%和9%。新型消费较快发展,网络零售新业态占比提升,1~7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5.6%。
释放数据要素叠加倍增效应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要充分发挥其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推进数据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梳理发现,《决定》对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也有着墨,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解读称,建设新型可信数据基础设施,支撑构建数据可信流通体系,提升数据的可用、可信、可流通、可追溯水平,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单志广强调,从数据基础设施的角度看,目前的设施是“私有的”,即互联网上的绝大部分数据都保存在相关机构的后台数据库中,数据可信流通和价值化迫切需要“公共IT系统”的出现,即建立在分布式云、区块链等技术基础之上,不依赖于单个实体或公司的私有服务器和数据库,而是在分布式的公共环境中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单志广认为,“公私域共存”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的新型可信数据基础设施,就是要适应“公私域共存”的趋势,将集中式系统和分布式系统相结合,着力构建“数据来源可确认、使用范围可界定、流通过程可追溯、安全风险可防范”的数据可信流通体系。
“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要‘发展为先、安全护航’。”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说,面对复杂的数据共享、开放、开发利用到交易的流转过程,既要防止全局性的数据勒索和泄露,又要对重要数据和关键环节实施动态和适度的安全防护,通过识别关键场景和环节,实施分阶段的精准和动态防护。
齐向东表示,要加快打造数据流通安全合规体系,为数据资源化、要素化、产品化等环节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围绕数据要素流通活动、平台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安全防护,利用管理和监督手段,确保体系有效运作。
刘烈宏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数据局将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促进数据要素开发利用。要先立后破,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抓好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政策制定,加快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征、符合市场规律、契合发展需要的基础制度。
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记者梳理发现,多项研究认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空间广阔,是激发数字经济增长潜力的重点领域。以工业互联网为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预计,2024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超1.5万亿元,增速保持在13%左右。
《决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变革性力量。”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应该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成为关键主体。而且,中小企业应是数字化转型的重点。
刘烈宏指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加强科技创新,包括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效率,构筑起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提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智能交付、品牌塑造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的开发利用。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数据供给往往不足,需要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的纽带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强全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融通,形成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主导、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的数据流通利用体系,因企施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方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建议,应鼓励领军企业通过战略引领、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变革和组织架构优化,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日常运营与业务模式中,实现生产销售全过程智能化和精准化,推动数据驱动和场景落地,促进企业全面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盛朝迅表示,在此背景下,企业对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数字经济人才日益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对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李宏伟)